行人过街交通若干问题浅析
1.1步行交通系统与行人过街交通
步行是人们最基本的出行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步行交通的通达性强,步行者的行动受交通工具的限制较少,行动较为自由。虽然近年交通方式越来与多样化,但是步行仍是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步行系统就是由城市中与步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也称之为行人交通系统。它承担着人们上下班出行交通及生活功能要求。
完整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包括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城市滨河步道或林荫道街,以及居住区、车站、码头集散广场,城市公园广场等景观性场所,还包括一些交通标志等附属设施。行人交通与车辆交通共同组成整个
城市的交通。而步行交通系统又由沿道路纵向行走的行人交通和横向过街行人交通两大部分组成。而行人过街交通是以穿过道路为目的横向行人交通,其实质是由于出行者起点与终点位于道路两侧。
步行交通系统与行人过街交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步行交通系统又由沿道路纵向行走的行人交通和横向过街行人交通两大部分组成,行人过街交通只是步行交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2、步行交通系统中纵向行走的行人交通为过街交通提供可能的“人源”,而横向过街的行人进入纵向人行道,又会对纵向行人交通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纵向交通的拥挤程度会发生变化。
3、纵向行人交通被道路网隔断,只有通过行人过街交通系统衔接才能成为一个连续的步行交通网络。
由于行人过街交通是步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步行交通与车辆交通的冲突主要是过街交通与车辆交通的冲突,在过街交通与道路的交叉点易发生交通事故,甚至引起交通拥堵。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汽车交通的快速发展,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发达国家很早就展开了对行人交通的研究。
(1)Fruin的博士学位论文“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中涵盖了从人的自然特征、空间特征、设计服务水平和设计等各个方面;为后人研究行人交通奠定了基础。随之以后,各国对行人交通各方面展开了研究。
在行人过街特性方面,加拿大的Ann Coffin和John Morrall研究了老年人步行速度,采用计时设备记录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时间,用人行横道的长度除以步行时间就得到了行人的步行速度,并建议在福利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行人较多的交叉口,人行步行速度为1.0m/s,在其他交叉口建议为1.2m/s,另外,在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之后,进行问卷调查,询问通过人行横道时影响步行速度的因素;Victor和Jeffery通过元胞自动机对双向行人道路交通详细研究,通过微观设置能够有效模拟行人行为的规则,来反映现实中行人的宏观行为。
Burstedde用场的方法描述行人的排斥性与合作性。
Jennie Oxley研究了不同年龄行人在道路上表现出的反应,驾驶员在斑马线前做出的不同判断,不同外部条件对行人交通的影响。
(2)在行人过街设施方面,1936年Adams研究了无信号控制的行人过街延误问题;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对行人过街交通通行能力进了相关研究;Bowman,BL和Vecellio,RL通过对城市主干道机动车和行人发生的事故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行人设施中不同类型安全岛对机动车和行人安全的影响。
V.P.Sisiopiku对密歇根州立大学附近各种人行横道上的行人过街行为和使用各种行人设施的情况进行了观测,通过视频资料分析了行人使用过街设施的情况,83%的行人会在无信号路段优先选择人行横道过街,指出人行横道设置的位置和使用情况受行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影响,树墙和混凝土栏杆能够影响65%的行人选择人行横道过街;Forsythe通过观察行人信号红灯期间行人不安全穿越行为,确认了行人违法与等待时间的关系,行人通常急于赶路或不愿停步等待。
在行人过街方式有一次过街和二次过街,国内外对一次过街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二次过街。在国外二次过街主要集中在对安全岛的研究。
Lalani分析了120处过街处设置中央安全岛前后1年的交通事故数据,以此来分析行人安全岛的作用,结果指出行人安全岛有利于减少机动车的事故。
Knoblanch研究表明中央安全岛能够保护行人在过街时间内不能过街而在路中停留的安全,指出许多交通事故是由于行人发现不能在过街时间内安全过街而急于跑步过街造成的,结论说明中央安全岛保证了行人过街的机会,增加了行人过街的安全,使行人每次过街时只需要观察一个方向的车辆。
1.2.2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对于行人过街行为及其设施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段里仁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改善行人交通环境,不断加深对行人交通的研究,在交叉口、路段行人过街交通特性、行人交通安全和行人信号设计方面取得许多成果。
在行人过街行为研究中,冯树民等通过对哈尔滨市交叉口人行横道行人平均过街速度进行调查,分析了行人年龄、性别、人行横道长度、过街人数量、绿灯时间等对行人过街速度的影响。
张力为,陈燕等对城市干道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行人过街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对行人过街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反映行人过街效率的6个具体指标,并以某市典型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为实例进行了交通调查,测算了行人过街效率指标的实际值。
赵建丽等人对混合交通流条件下信号交叉口的行人交通进行了研究,对行人到达和进入交叉口的规律、行人在人行横道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间、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平均走行速度和通过速度进行详细的研究,建立了信号交叉口行人对汽车的接收延迟模型和非机动车混合群体对汽车的接受间隙模型,这为混合交通流下的信号交叉口微观模拟仿真提供了行人行为描述和定量的数学模型。
冯树民等通过对哈尔滨市11个交叉口中的42条人行横道进行调查,得到总体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为1.47m/s、85%位速度为1.74m/s、15%位速度为1.19m/s,分析了行人年龄、性别、人行横道长度、过街人数量、绿灯时间等对行人过街速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信号交叉口的设计中,可使用15%位过街速度。
以往的交通发展战略是以车辆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发展更多的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向人性化发展,在交通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中越来越多得考虑交通弱势群体,而行人过街交通更是其中的研究和实践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