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交通发展日益被重视的当下,无论是城市交通中的公交车、出租车这些传统交通工具,还是最近出现的共享单车、网约车这些新的出行模式,都正在被“零排放”这个概念渗透、改变、再造。
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行业重点实验室主办的“2017城市交通零排放出行新技术国际论坛”于2017年5月24日-25日在北京展览馆召开。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综合交通信息和控制工程系的系主任马万经现场发表了“交通即服务:在未来回到过去”主题演讲。
以下为马万经演讲实录:
从交通道路来看,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我们回顾过去的什么呢?
晋朝的时候,陶渊明同志描述了一个桃花源。他的“悠然见南山”,我们估计他从家到工作的地方,可能就0-10分钟。那时候人们的交通其实不完全是用于交通,很可能是为了锻炼身体。
可是现在随便找一家,比如从回龙观到天安门,步行需要4小时,开车不堵车可能至少需要1小时,而且这个“1小时”你是聚精会神的在开车。我们说社会进步之后,我们的空间扩大了,但是人们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和经历在成倍的增长。
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大家都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说从空间的切换上看,我们需要时间。而且,我们从状态的切换上也需要很长时间。比如在家可能是休闲状态,在单位就是工作状态,这两个状态的切换中间有很长的时间,要完成这个切换,需要通过交通来完成。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时间不仅仅是路上的时间。
假设从上海到北京的路程,我们计划可能先骑单车到地铁站;然后坐地铁到飞机场;计划乘飞机到北京机场再坐快轨;然后再骑单车到宾馆。但计划有变,航班晚点。然后又跑到虹桥火车站订火车票,坐火车到北京;再坐地铁;然后坐公交车到宾馆。
我们看这个过程中,花的就不仅仅是出行的时间,还需要去查询、预订、选择、等待等等环节都需要时间,还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都是时间成本。
那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样去节省这种成本,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交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动力,怎么样让人的时间更有价值、更有效。
另外一个是技术背景。
交通现在处在一个所谓的变革年代,各种各样的技术在发展,比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包括自动驾驶,这种自动驾驶技术可能不仅仅体现在所谓的车上,也体现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上。
未来可能有数据层,有服务提供层,可能只需要“输入”要干什么去,甚至都不用说具体的路径,这个体系就会帮你生成一个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提供信息。系统会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完整的方案。
不再需要你一步一步去做,每一步再去考虑各种各样的情况。
同时,如果这个系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那么这个方案会动态的告诉你怎样去调整,而不是说等你分阶段到了每一步之后,再临时去响应。这可能是未来人们出行要采取的一种形式。
现在我们每个体系都是独立运营的,无论是汽车、火车、飞机,还是我们的单车。以后可能我们首先要过渡到所谓的信息集成,就是每一个系统里面都有它的状态信息。有车没车等等信息是要集成的,而且要做到所谓的运营集成。
那么我为什么能够给这个乘客生成一整套的方案?
这是因为我能够告诉你,你哪一个时刻到了某个点之后,一定会有一辆共享单车,到了另外一个点之后,一定会有一辆所谓的共享汽车,然后到了下一个站点之后,你上了所谓的互联网公交,公交上应该还会有一个座位留给你。
实际上这些东西,并不仅仅是信息的集成完成的,而是运营调度的集成才能够完成。这样才能够支撑你完整的出行方案生成。同时还涉及到所谓的支付,大家不希望每一个方式都做各种各样的支付,这方面的集成可能非常关键。
再加上我们说未来的车辆可能是所谓的自动驾驶。这样的话你出行准备的时间可能是最小的,你等待的时间可能是最少的,你对随机需求的响应时间可能也是最小的,同时你状态的切换时间也是最小的。
于是我们可能就真的回到了过去。就好比你是一个贵宾,你这个贵宾有一个小秘书帮你处理好了所有的方案,并且能够面对所有可能的随机情况,让你准点的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你的出行,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当然这种情况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够实现。
需要一些支撑的体系建设,比如政策机制、运营管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等方面。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优化、调度、工具来支撑。那么我们说这个完整体系里面,不仅仅是去规划调度,可能会需要每一类共享系统的调度以及配合。
我们之前帮助上海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共享汽车的调度系统,如果我承诺了一个方案,达到你到一个点可以租一辆车,那我们的调度系统就一定保证在乘客出发时间时候,有一辆车在。因此它就需要类似的这种调度系统。
那以后应该把它扩充,不仅仅是用它调度共享汽车,还可能包括完整的出行链,以及能够支撑所有的过程需要的资源调度。对于用户来讲,就需要按一个建,所有的调度工作都能够完成。
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更大的一个设想。假设我们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都通过这种体系来出行,你就会发现,交通的这个系统变得非常可控。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每个人都通过预约来完成出行,意味着我们这个系统知道未来在什么时间、会有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这个入网。意味着未来可预测、未来已知道,如果未来已知,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对系统调控的这个能力,从车辆出行(已经发生的)推广到出行发生前。
现在做的各种各样交通管理策略,其实就是车辆已经进入或者人已经进入道路了,然后再去管理。
那么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预约的话,就意味着从家到目的地这个过程是在出行之前,我们这个系统已经知道它的信息,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入网的状态,生成系统认为最优的选择方案。
从出行之后变成出行之前,调整的边界就改变了,从调整我们路网的交通管理,变成调整人们出行的行为和资源的分配方案。
比如如果路网的一个地方堵了,可能给预定的路线就不包括这个地方。这样对出行者和路网来讲都是较好的,所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情况,从交通管控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我们从预测未来变成调控未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体系。
我们也做了一些初步探索。比如上海要做一个博览公园,我们就以这种博览公园、人民旅游这样一个体系作为背景。为服务人们可能来这里旅游的需求,我们做了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一开始会去展示整个公园的情况,随后系统会根据你的要求推荐你应该去哪个公园看哪一个节目。然后我们把这个公园内部里面设施的动态数据显示出来,帮你制定来公园之前,以及在公园里面,你应该怎么样去旅游的较佳方案。最后生成出具体的从外到内连续的出行链式的方案。
这不仅仅有方案选择,而且还能显示出具体时间你的状态,比如告诉你某个时间你正在坐地铁,都有时刻表。基于这样一个时刻表,会给用户一个比较清晰的方案,这样出行者的浪费时间就更少了。
我们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背后有很多算法需要去支撑,比如要自主去学习用户的一些偏好,要找到用户的一些最短路径,还需要找到当时路网上的一些信息,以及目的地的一些信息,才能够完成这个工作。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如果我们有这么好的体系,人们在家里就能知道所有的方案,就能够做到“不出于户、以知天下”。